历史 | 2022年04月07日23:11:35 | 阅读:1343 | 评论:0
这涉及到游牧国家组织形态的问题,所以需要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。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,其实也是有代际的划分的。
匈奴、檀石槐建立的鲜卑、后来的柔然、突厥,乃至于契丹,在政权组织形态上,都属于比较典型的游牧国家,即以核心部落,或者说部族为单于、可汗的权力基础,再以血缘相关的兄弟、子侄带领一部分核心部族的武力,分封管理一大批附庸部落,附庸部落平时要缴纳贡赋,战时要在各个分封的贵族统帅下出征,但是在基层,仍旧是血缘维系的种种异姓部落,甚至是不同的语言、人种。
而下一个文明形态,是在金朝影响下的蒙古,采取的是金朝开创的地域部族制度,即将不同血缘的部落打散,形成千户的基层部落单位,再之上则是地域性的万户。
这部分地域性的万户就有可能是诸子分封,也可能是亲信臣子统领。
早期的游牧行国文明形态,核心部族的人口、兵力是整个政权存在的基础,因为唯有它们可以战胜、威慑其余的附庸部落,他的血亲分封体制才能维持下去,同样,他的战时战利品分配和贡献制度,也围绕着核心部族的人力、物力、兵力的优势,也就是必须的强干弱枝。
而汉武帝对于匈奴的打击,就和唐太宗对东突厥的打击一样,拳头不再是清理边境骚扰的小动作,而是追逐单于庭、汗庭的定点决战。
这种决战由于游牧民族的战争方式,往往是分级征召附庸部落,就存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周期,比如冒顿单于时代的控弦四十万不是随时有40万骑兵,而是总动员之后,可以集中四十万兵力。
汉军和唐军的主动斩首行动,等于是在对方没有征召起大规模兵力的情况下,对汗庭核心部族的重点打击,无论决战胜败,这个核心部族的正常放牧肯定没戏了,大规模的抄掠又会让它们损失大批的零散人口和物资。
因此,别说汉武帝的北征造成了匈奴汗庭的巨大伤亡,即使根本没有打着,匈奴核心部族的力量也是不断地衰弱。
核心部族的衰弱就势必带来与附庸部落力量对比的消长,附庸部落就会起兵反叛或是不再缴纳贡献,不再派兵从征,则这个政权就会进入恶性循环,越打越弱,最终被某个新崛起的部族吞并。
比如北匈奴西迁后,在草原上的十万落匈奴就加入了新崛起的鲜卑,冒称鲜卑,也就是后来建立北周王朝的宇文氏的先祖。
根据相关资料记载,公元前90年3月汉武帝组织了14万汉军对匈奴发动了猛烈攻击,而这也是其对匈奴的最后一战。
——在战争初期,汉军的进展非常顺利,一路将匈奴到赶到了现在的蒙古和俄罗斯的交界区。但随着战事的推进,局势却对汉军越来越不利,李广利将军所带领的7万汉军甚至在返回途中于杭爱山地区被5万匈奴骑兵给包围了,最后全军覆没。
汉军为什么会败给匈奴呢?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汉朝国力强盛,但是毕竟古代的生产方式落后,运输效率极其低下,随着汉军不断的向北推迟战线,其后勤保障愈发困难。
毕竟交通的落后,决定了其会导致物资运送的消耗比过高,且极易受到天气的影响。汉军征途越远后勤所面临的挑战越大,后勤供给自然会影响到汉军的战斗力。
再者,即便再强大的一个帝国也经不住常年战争的消耗,尤其是青壮年人口的大量伤亡者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农业生产。
与之相对比匈奴虽然说不断向北后退,但毕竟是在家门口作战,它不用太担心后勤补给的问题。而且匈奴人本就居无定所,根本没有固定的聚集区,就连单于的日常也是属于一个移动的状态,所以汉军根本没有明确的作战目标。虽然没有与匈奴直面对战,但每天漫无目的的在草原上行走,物资消耗这块也是一个天文数字。
匈奴与汉人交战的后期采用的是“疲敌战术”,匈奴军队根据自己的特点,避开汉军的锋芒,采用化整为零的战术与汉军打游击战。由于匈奴的机动性比较高,每一次搞完破坏之后立马撤离,时间长久之后导致汉军士气低落。在汉军耐心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匈奴突然发动攻击,导致汉朝军队最终吃了亏。
那匈奴打了胜仗之后为何还会走向灭亡呢?首先,自然是汉武帝已经打破了匈奴人稳定的生存方式。汉武帝没有攻击匈奴之前,匈奴控制着河套地区,河套地区有大片的良田可以耕种,毕竟农耕文明相对于游牧文明可以获得更多稳定的生产资料,因此匈奴可以在此地保持稳定的税收。
但战争开始之后,汉军迅速夺得河套地区,将匈奴赶到了北部的草原之上。草原上的匈奴人为了生存必须保持择木水而居的游牧状态,生产资料极其不稳定,极其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。为了让牛羊获得足够的草料,匈奴人必须在特定的期间到指定牧场去放牧。而汉军的北伐已经完全打乱了匈奴人的放牧计划。
在汉军掌握了匈奴人的放牧规律之后,便会去主要牧场“守株待兔”,或者直接突袭抢夺牛羊。虽然匈奴人生活在马背上机动性比较高,但匈奴放牧的牛羊根本没有任何的机动性,面对汉军的突袭匈奴只好放弃牛羊只身逃命,从而使匈奴人的牛羊大幅减少。
根据相关史料记载,因战争的原因导致匈奴内部出现了数十万的流民 ,这些流民为了活命,有的向南逃跑归属南匈奴,有的则是跟着北匈奴北逃。
北匈奴为了避免汉军锋芒不得不向北撤退,纬度越高自然环境越恶劣,物资也就越短缺。即便现在工业科技相对发达的俄罗斯依然无法对西伯利亚地区开荒,更何况当年的匈奴。北匈奴因为物资的紧缺导致匈奴人口后期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,人口饿死的现象也相当的常见。
而且汉朝与匈奴开战之初,西域各国都是匈奴的藩属国,匈奴与汉朝战争之时不断的向匈奴提供物资。但随着战争不断的推进,匈奴对西域的控制力度越来越弱,而与此同时汉朝又不断的向西域用兵。
汉朝在西域地区势力范围迅速扩张,西域诸国为了避免被汉朝军事打击,便停止了与匈奴的藩属关系,转而向汉朝投降。匈奴失去这些支持之后力量变得更为单薄。匈奴也意识到了这一点,因此曾一度挥兵攻击西域诸国,但西域已经有汉军撑腰了,匈奴惨败而归。
而这则让原本已经走下坡路的匈奴更是雪上加霜了。
其实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是典型的消耗战。汉武帝在与匈奴打仗之前,经过数十年积累,仓库丰盈人口充足,再加上农耕文明可以获得更稳定的生产资料,尽管汉朝这边损失可能比匈奴要重一点,但仍然未伤及元气。
只不过连年的战争也导致在汉武帝晚年的时候国库出现亏空,老百姓的压力非常大,所以汉武帝之后不得不停战了一段时间休养生息。而双方停战以后,匈奴的情况则惨了一点,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流民还在,牛羊也严重短缺,因此造成内部的矛盾出现,匈奴内部也开始了分裂。
由于汉朝在攻击匈奴之前匈奴是草原上的霸主,对周围的乌孙、乌桓一直是欺凌之势。在汉朝削弱匈奴力量之后,乌桓、乌孙这些游牧部落便开始脱离匈奴的统治,曾经强大的匈奴瞬间变成了一盘散沙。
后来汉朝为了彻底的击败匈奴,联合了曾经被匈奴欺压的各部落从四面同时向匈奴开战,匈奴和汉朝之间停战之后,草原上的其他油游牧部落开始蚕食匈奴。匈奴人的牧场被抢占,匈奴人的生存空间也被压缩,完全是一个墙倒众人推的结局。
匈奴为了生存不得不放低姿态与这些游牧部落议和。不过祸不单行的是,草原之上又遇到了严重的天灾,给了匈奴最后致命一击。
有一部分的匈奴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汉朝,所以在西汉末年,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开始逐渐走向了缓和。不过等到王莽新朝建立之后,继续了汉武帝的北伐策略,挥师北伐。
公元98年,汉军大将窦宪带领着南匈奴和羌人组成的部队北上讨伐匈奴。北匈奴一路败退主力军队被全歼,匈奴元气大伤再无往日威风。60年后,北匈奴为了生存只好逃到了欧洲的地区,盘踞在中国北部的北匈奴正式宣告灭亡。
本文标题:汉武帝就杀了10多万人,为何匈奴从此一蹶不振?
本文链接:http://hqke.net/?id=30
版权声明:本文章是 好奇客 的原创文章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本文章!
下一个文章
造就中国历史之最的皇帝是哪位?相关文章
网友点评 展开评论
文章
605篇
评论
9条
用户
13位
本文暂无评论 - 欢迎您